「坐在這裡,我不會想去別的地方,也不會分心想著未來或過去。我坐在這裡,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這很重要。我們很容易就活在未來,而非當下。」這是一行禪師發人深省的一段話,而我現在就坐在這裡,坐在梅山鄉的「龍眼林製茶廠」,一個山嵐會飄過,竹雞會走過的秘境,聆聽著廣立與淨因兩兄妹分享他們經營的故事與面對的問題,而「亮點茶莊」顧問們則是從製茶技術與行銷方法等不同專業給出建議與方向,我仍然坐在這裡,但時空好似一下子被拉回盧希鵬教授所寫的「缺少後天的願景與想像,將剩下更殘酷的今天」,還好淨因用「最初 種茶的勇氣,現在 奉茶的誠意」,讓我們的專注力又回到茶桌上,單純的喝一杯茶,一杯台灣的在地好茶。
目前分類:農漁業 (12)
- Aug 20 Sun 2017 16:01
當下,美妙的時刻-農訓雜誌330期
- Jul 08 Sat 2017 18:16
其實你沒有真的了解你自己-農訓雜誌329期
「如何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首先用草耙把地清理得一乾二淨。然後,搖晃其中一棵樹,好讓少許樹葉掉落。這就是wabi-sabi。」雨中的假期,細細的拜讀Leonard Koren 所寫的《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心中很有感觸。作者開宗明義就提到,「wabi-sabi是一種事物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那是一種審慎和謙遜之美,亦是一種不依循常軌的隨性之美。」同時間收到友人在Facebook上的分享,他們用一天的輕旅行拜訪了位於台中的樸山村,一個「集結環境保護、人文素養、建築涵養的現代新村落,讓住宅與人類的關係回歸單純的循環。」無緣造訪,但心嚮往之,循著照片的足跡,踩著石階走進了這座木造的房子,那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雨中更顯翠綠的庭園,還有那一池有著寧靜倒影的水塘,此情此景,讓人好似已神遊其中。
- Mar 04 Sat 2017 12:16
務農,就是走一條利他的路-農訓雜誌325期
剛剛收到徐重仁先生的新作《走一條利他的路》,迫不及待的先讀為快,談庶民經濟、體驗為王,兼及農業行銷與地方創生,許多珍貴的內容與動人的故事都來自徐總裁數十年親身體驗的經歷。書名,我很喜歡,而內涵更是彌足珍貴,非常值得關心農漁業的夥伴們一起閱讀、討論與分享。
在這個數位時代,務農,你很難跳脫與世界的連結,就如同Thomas Friedman為《謝謝你遲到了》一書所寫的序文裏就提到「主導未來數十年的重大趨勢-地球上最大的三股力量-我稱為『市場』(數位全球化)、『大自然』(氣候變遷),以及『摩爾定律』(電晶體的效能每兩年就會倍增)這三股力量不僅同時呈指數型加速,更是彼此餵養,不但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更重新形塑了現代世界。」氣候變遷與全球化市場的衝擊,都深深的牽動著未來農業的經營模式,連著兩場有關農業與漁業勞動力的會議中,與會者對農會與漁會都給予很高的期許,希望在因應未來劇烈變遷的大環境裏,農漁會能扮演更多的角色。
- Jan 01 Sun 2017 10:27
送你一份亮點茶莊的禮物-農訓雜誌323期
三年的時間,走遍了全台灣,從上百家茶莊中挑選了十八家,我們賦予她「亮點茶莊」的名字,期盼這一個產官學力量整合的計畫,能夠為台灣農業帶來一些改變,或是一些省思。
歲末時分,在台北希望廣場舉辦了今年的頒獎典禮與成果發表,這一份集合了十八家共三十六個茶包的禮盒引起了很大的回響,彙集了宜蘭、桃園、新竹、南投、嘉義、台東與花蓮的風土茶香,可以配合你環境的氛圍與當下的心情,隨手挑一包瑞穗的蜜香紅茶、新竹的東方美人或是台東的紅烏龍,輕啜一口好茶,轉換一個場景,可以親近土地,也可以體會人生。
- Jan 01 Sun 2017 10:11
一畝沃田與一方餐桌-農訓雜誌322期
「在歐洲也好,在台灣也好,我走在路上,眼底是熟悉或陌生的街景,季節不斷遞變,我留不住光陰,索性貪心地把季節吃下去,讓舌尖記得四季的滋味。」這是韓良憶寫給《旅人的食材曆》一書最棒的推薦,而沃田旅店則是採用堅硬的不鏽鋼,將一年的節氣變換與我們的努力方向,刻劃在大門口的文字牆,提醒團隊永誌不忘。
- Nov 01 Tue 2016 21:08
尋找一個很快也可以很慢的世界-農訓雜誌321期
這個世界變得好快!小林雅一在《下一個統治世界的企業》一書中提醒大家,人工智慧會讓47%以上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他在書裏面也特別介紹「人工神經網路」是一種模擬神經系統所設計出來的程式,用來比擬人類視覺、聽覺等智慧行為的原理,企圖讓電腦可具有人類智慧的一種方法。而所謂「機器學習」則是一種讓電腦分析存在於實體社會或網路上的巨量資料後,再從中擷取出某種模式以應用在企業上的技術。而《虛擬實境狂潮》一書更談到從VR到AR,從挑戰視覺到挑戰味覺,在這個快得讓人類靈魂都跟不上腳步的時代,如何破除快慢的二元對立,我們應該可以在台灣的農村找到答案。
剛從池上歸來,在藍天白雲與翻滾稻浪之間,更加印證了高橋博之在《食鮮限時批》一書中所說的「那些在都市已經消失的,用金錢無法計算的價值,仍保留在鄉村社會裡,但單憑鄉村的力量無法使之存續。如果能有對那些價值感到共鳴的都市居民,從新知識、技術、網絡、資金籌措等各個面向提供協助的話,才有辦法將那些價值共同守護起來。」
- Sep 24 Sat 2016 20:21
走進農業品味的時代-農訓雜誌320期
翻開《下一個100年》的第一頁,George Friedman開宗明義的說道:「我沒有未卜先知的水晶球,不過我有個鑑往知來的方法,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也夠用了。我的工作就是要在歷史紊亂的表象下找出秩序,並且預測這樣的秩序會引出什麼樣的事件、趨勢或是科技。」排除了採集狩獵的時代,人類最古老的行業應該就是農業了!但是在工業化生產與商業化行銷後的農業,好似一下子躍進了大數據結合物聯網的末法時代,究竟是這些科技可以為人類帶來福祉,還是人類即將要為科技的發展付出代價,找出秩序,當務之急。
歷史紊亂的辯證,有時會發生在植物工廠的價值論述上,有時會爭論於有機標準與農藥化肥的迷惑中,尤有甚者更提出了消費者與生產者原本就站在對立面的極端論點。「就我的觀察,不管在哪個時代,每當技術發展到達極限時,社會上就會湧現懷舊復古的情緒,轉而追求美好的事物。」水野學在《品味,從知識開始》一書裡就認為「這正代表著從技術到品味的回歸」。也正是十八世紀英國詩人設計師William Morris所提倡的,「不要使用工廠大量生產的商品,回歸手工製造,讓藝術品進入生活之中。」而農業正是最符合這個主流價值的產業。
- Sep 18 Sun 2016 18:18
未來農民-農訓雜誌319期
英國著名作家威爾斯在《世界簡史》一書中寫道,「不適應就滅亡,向來都是大自然不可動搖的定律。」而在《未來產業》一書的序文中,亞歷克‧羅斯也提到「土地是農業時代的原料,鐵是工業時代的原料,數據則是資訊時代的原料。」那身處於資訊時代的農業經營者,到底應該運用什麼原料?怎麼整合、產出與行銷?才能適應,才不致於滅亡呢?
什麼是農業經營的最佳模式?或許是Pchome的詹宏志先生在「農漁會總幹事論壇」中所說的「如果農產品還沒收成就已經賣完了」,那會是一幅多美好的畫面啊!日本人執行任何計畫首重「情報」,所有的決策一定在完善的情報蒐集與縝密分析之後,方能做出決斷。當然農業不同於工商業,數據的蒐集與分析並不容易,但這並不表示農業經營者就可以不管外界環境的變遷,不問世事埋頭苦幹。相反的,不論是從事幾分地的種植,或是大面積的農企業,我們都建議你應該每年提出自己的「營運計畫書」,比照一家企業,用心的寫下你的經營理念、目標市場、經營團隊、關鍵技術、財務狀況、競爭對手與營運風險等,在一字一句的草擬中,自己的不足之處與來年的雄心壯志都會逐步的從模糊到清晰。
- Sep 18 Sun 2016 18:09
喫冰,連結了童年與農漁業-農訓雜誌318期
夏天,就是要喫冰,特別是在這個酷熱的季節。
童年喫冰的記憶,一定不能沒有「鈺雪冰枝店」,與我年齡相仿的她,一路走來用冰棒陪伴竹門玩耍的童年,也用各式清冰洗滌半百之齡的塵埃,特別是我最愛的酸梅冰,一定是每次返鄉必吃的冰品。經營者雖然已經從宗仔伯交棒給了第二代,但原料滋味不變,依然清涼如昔。
- Apr 03 Sun 2016 10:04
用心描繪台灣米的表情-農訓雜誌314期
「如果說大女兒的病,是帶我們深入秀明自然農法領域的動機;那麼,稻米應該算是帶領我們一家搬遷到鄉間居住的動機吧!」這是陳惠雯在《我的幸福農莊》一書中賦予稻米的感恩。2016年,就在沃田旅店推出以「米」為主角的農民節專案;就在《農訓雜誌》也擇定「米的表情」為特刊主題的此時,陳惠雯就翩然的走進我們的辦公室,為了日本食療達人船越康弘先生的來台演講事宜,稻米作為橋樑,讓合作因緣具足,讓理想水到渠成。
十八世紀的法國美食家布希亞‧薩瓦蘭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人。」米飯,一直是台灣人的主食,卻從來不是餐桌上的主角,但是我們的團隊仍決定從稻米出發,去尋找台灣農耕的根本樣貌。「米的表情」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意涵,如何落實到具象的文字與出版,我們想循著洪震宇在《風土餐桌小旅行》一書中所寫下的「台東池上,台灣最夢幻的米鄉,我最喜歡晨跑的地方。」就這樣,我們抵達了池上。
- Feb 21 Sun 2016 12:13
務農除了晴耕雨讀,你還得關注全球-農訓雜誌313期
舊曆年前,參加了「TPP溝通辦公室」的啟用典禮,參加的緣由之一是典禮前幾天的媒體報導,「加入TPP後前十大受益與受害產業」,斗大的標題與表格,讓人不可置信的是受害產業以百萬台幣為排序單位,臚列了半導體、機械設備、光電材料與電子零組件等產業,竟然沒有農業,所以,我們決定參加。
典禮現場的媒體家數,充分呈現了這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而邀請與會的各國使節則似乎是帶著國際貿易的龐大壓力而來。經濟部鄧振中部長從TPP成員國佔全世界GDP的36%,而台灣對TPP成員國出口額高達一千億美元來強調加入TPP的重要性與強烈意願。接著上場的是全國工業總會許勝雄理事長,他向所有與會者拋出的問題是「台灣準備好了嗎?」,自己則代表工總回答:「我們準備好了!」,接續著商業團體與服務業團體等代表一一上台高呼「我們都準備好了!」。而全場唯一不同的答案就是農訓協會提出的「台灣農業還沒有準備好」,論述的依據正是2016年一月份透過302家農會蒐集的問卷調查結果,高達44.42%的農民完全沒有聽過什麼是TPP!
- Jan 18 Mon 2016 00:48
2016年,邀幾位鄉民回鄉吧!-農訓雜誌312期
甫結訓的「農漁會大數據與業務發展研習班」,是農訓協會2016年推出的新班期,不必去細究資料、資訊、情報的差異或是定義,講師鼓勵農漁會夥伴從「多」、「快」、「變」、「錯」四個面向來了解大數據,從那個讓許多大企業感到挫敗的2009年來到大數據時代,我們得學會接受一些雜亂,來換得更多的回報資料,正如同《大數據》一書中提到的「資料錯得太誇張也不行,但我們可以犧牲一點準確度,好看出整體的大趨勢。巨量資料的概念,就是讓數據的重點從『精確』走向『可能性』。」
當然你可以運用Excel等許多工具,把巨量資料轉換為決策的依據或是獲利的商機,但更重要的卻是在觀念的翻轉。在《數位新時代》一書裏,作者在前言中就說道:「網際網路是有史以來無政府狀態最大規模的實驗,在現行法令無法真正管束的線上世界裡,每一分鐘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提供和使用若干數位內容。」而這數以百萬計的人裡頭就潛藏著許多我們所關注的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