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女兒的病,是帶我們深入秀明自然農法領域的動機;那麼,稻米應該算是帶領我們一家搬遷到鄉間居住的動機吧!」這是陳惠雯在《我的幸福農莊》一書中賦予稻米的感恩。2016年,就在沃田旅店推出以「米」為主角的農民節專案;就在《農訓雜誌》也擇定「米的表情」為特刊主題的此時,陳惠雯就翩然的走進我們的辦公室,為了日本食療達人船越康弘先生的來台演講事宜,稻米作為橋樑,讓合作因緣具足,讓理想水到渠成。
十八世紀的法國美食家布希亞‧薩瓦蘭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人。」米飯,一直是台灣人的主食,卻從來不是餐桌上的主角,但是我們的團隊仍決定從稻米出發,去尋找台灣農耕的根本樣貌。「米的表情」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意涵,如何落實到具象的文字與出版,我們想循著洪震宇在《風土餐桌小旅行》一書中所寫下的「台東池上,台灣最夢幻的米鄉,我最喜歡晨跑的地方。」就這樣,我們抵達了池上。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大地豆皮店」,非基改黃豆所做的豆皮,捲上在地的香菜,煎得金黃,灑上胡椒,這大概是台灣最美味奢侈的brunch了!接著,我們來到了池上鄉農會「稻浪‧米專賣店」,從池上米開始,米餅、米香、糙米棒、玄米茶、手工米麵線還有米冰淇淋,琳琅滿目的系列產品,分享了稻米的文化,也提昇了稻米的價值。中午我們就在「田媽媽料理館」用餐,伴著花海,咀嚼米香,遠離塵囂,好好吃飯。
徐月娥總幹事似乎一眼看穿了我們的迷惑,飯後帶著我們來到遠眺伯朗大道的高台,這裡正是洪震宇所描述的「我在池上農田小徑慢跑,眼前是廣闊的田野,只有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和我的視線對望。完全沒有電燈和電線桿遮蔽的農田,隨著地形起伏,大地如畫布。」春分時節,涼風徐來,池上稻田,宛如仙境。透過田埂旁的木牌上一粒稻米形狀的鏤空中望去,翠綠的秧苗隨風搖曳,不同的角度與光影,表現出不同的風情與樣貌,原來,這就是米的表情,一瞬間讓人有了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領悟與喜悅。
「稻米原鄉館」則是農會倉庫與地方志工的結合,在加入文創的力量後,讓稻米幻化變身,躍上舞台,述說自己的故事。再訪「清河堂」,也再次體驗手作米苔目的記憶與觸感,就像小川系在《幸福食堂》一書中特別提及製作鹽巴飯糰的秘密調味還是手掌,他說:「每個人身上的乳酸菌都不同,若是用手握,飯糰就會變成那個人的味道,手掌才是魔法調味料。」
在短暫的拜訪力尤巧妙運用糯米所經營的「田味家」與德光以窯烤美食發光發熱的「新開園窯燒」後,我們才懷著豐收與難捨的心情離開。感謝池上鄉農會團隊的用心,你們為《農訓雜誌》第一本特刊指引了清楚的方向,也串起了池上鄉農業與觀光的一顆顆閃耀珍珠;也要特別感謝《風土痣》的岱樺,因為有你,這本特刊才得以順利出版。
最後,想跟你分享惠雯在「一場稻米的冒險遊戲」中的故事,第一次嘗試種出自己要吃的米,好不容易才在鶯歌農會買到穀種,夫妻倆興奮的抱著穀種回家,她說:「種子,真的是會讓人夢想變大的小東西。」你有種出自己要吃的米的夢想嗎?邀你一起來試試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