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過後,在台北的資訊壟斷獨佔了全國媒體版面的同時,台灣的鄉村再一次展現其穩定社會、包容異見的力量。在一場由台灣鄉村社會學會所舉辦的「鄉村發展研討會」中,與會學者慷慨陳述「鄉村不一定要依賴都市;而都市卻一定要依賴鄉村」的論點,認為台灣過去的鄉村發展政策都是以農業發展為主體的政策,並以解決農業經濟問題為優先考量。而過去的社區發展工作也都偏重於基礎工程建設,對於在地人力的培育不足,且缺乏在地化的社區組織,致使社區發展工作成效不彰。
面對如此衝突性極高的論爭,我們並不想加入,然而我們卻更關心如下的幾個議題:第一,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鄉村?第二,在這個鄉村中,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農會?第三,如果我們需要這樣的一個農會,那身在其中的農會人又該具備哪些特質與內涵呢?而在上述的三個問題中,我們最關心也最想提出來與大家討論的是三個問題間的「連結」,以及每一個問題本身的「內涵」。
永續發展的鄉村
謝雨生教授針對未來的台灣鄉村提出了如下的願景:「有品質生活的鄉村」、「有新的生活價值的鄉村」、「生活自在、快活的鄉村」、「永續的希望」、「永續的鄉村」,其中多次的論及永續性發展的重要性。WCED在1987年即針對永續性發展提出如下的定義:永續性發展是指滿足這一世代人們的需求,但不減損未來世代滿足其生活所需要資源提供能力的一種發展方式。所以,只要政府及民間有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台灣鄉村發展將是台灣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Chiras and Herman也在1997年針對永續發展提出了生態原則、社會原則、倫理原則、政治原則和經濟原則等五大原則。謝雨生教授則認為整合性發展應同時兼顧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等四個層面的齊頭並進,他指出這四個層面就好比是車子的四個輪子,缺一不可。另外,陳玉華教授也提出了如下的四個鄉村發展的願景:
1. 自覺、投入、氣質和前瞻的鄉村居民。
2. 便利、品質、自信和自在的鄉村社區。
3. 自然、保護、平衡和多樣的鄉村環境。
4. 繁榮、富裕、活力和成長的鄉村經濟。
如此結構完整的論述相信已描繪出許多台灣人們心中的桃花源,過去太過於傾斜在經濟一邊的鄉村發展政策應該儘速修正。以筆者約十年前到捷克、匈牙利等國的旅遊經驗,在經濟收入不如台灣的環境中,這些東歐人民創造了一個自然、平衡的生活空間,讓自己及後代子孫活得自在也活出氣質。這也讓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率的我們驚覺,經濟發展不是台灣鄉村發展的全部,更不是唯一的目標。
功能齊備的農會
在前面所描述的永續發展環境中,一個既存的農民團體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該發揮什麼樣的功能?相信是所有關心台灣農會發展的人所共同注目的議題。一個組織機構的存在,一定有她的定位與功能,如果這個組織的定位不清、功能不彰,那就立即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
農會在台灣已有百年的歷史,許多農會的古老建築如本會辦公室或榖倉等,都已經成為當地文化景觀的一部分。而農會所提供的無形服務亦同,在台灣的鄉村,農民將農會所提供的服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的老農民更是習慣於每天到農會找總幹事或推廣股泡茶、聊天,而農會也樂於提供這些無形的社會服務,這種無目的性的投入當然也是台灣農會的功能之一。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同樣過度往信用部業務傾斜的發展方式,不但忽略了供銷、保險、推廣等既有的連結與功能,也讓政府及社會大眾錯誤地將信用部的績效視為整體農會的績效,而我農會人自己也迷失在其中,認為只有信用部能賺取收入,其他股部一定虧錢。這樣錯誤的思維,當然無法引導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資源不投入,人才不培養,良好的制度不建立,導致整體農會在失去金融市場的單一競爭力之後,就只能坐以待斃,無力回天了。
我們認為,台灣農會的存在決不是依賴一部「農會法」而存在,台灣農會的功能也不僅止於「農會法」中所規定或限制的部分;相反的,台灣農會的存在是因為農民、會員的需要而存在,台灣農會的功能也應該依據農民、會員、環境的需求改變而逐步調整。李登輝前總統在日前的一場農漁會座談會特別談到:「農漁會是弱勢團體,應該與政府密切配合,少參與政治活動。」對於農漁會是不是弱勢團體?應該值得大家以不同立場多加論辯,但是「少參與政治活動」的建議就值得商榷。農漁會自有歷史以來,就是為了爭取弱勢農漁民的權益而成立,而這個權益的爭取舞台就在於台灣有限資源的分配場域中,要農漁會少參與政治活動的呼籲並不客觀,倒是如何參與政治的方法與策略,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這個討論也不禁讓筆者回想起兩年前的「一一二三 與農共生」十二萬農漁民大遊行,這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農民運動不僅換掉了兩位部長,也在農漁民的壓力下快速的通過了「農業金融法」並成立了「農業金融局」,我農漁業界數十年來殷切期盼卻不可得的台灣農業金融體系於焉確立。對於這場農民運動的是非功過已有許多的文章評論,筆者想強調的只是當年幾位同甘共苦的夥伴的幾點堅持,在經過歷史的檢驗後都證明,當初這些小小的堅持都成為日後影響整場運動成敗的關鍵因素。這或許是現在媒體上討論熱烈的所謂「路線問題」吧!遊行前我們確立了抗爭的主軸是為「爭取農漁民權益」,而為了確立農漁會的主體性,我們更喊出了「與各政黨等距交往」的口號,只為了爭取社會大眾對抗爭活動的認同,更為了扭轉百年來農漁會屈身為政黨附庸的發展方向。
這場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了,但是當年對農漁民的承諾卻不應忘懷。在台灣鄉村發展的進程中,農漁會不應該缺席,更不能為了自身存活的壓力,而忘了當年成立的初衷。農漁會如何運用在地的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以及社會資本,結合政府公部門的資源挹注,強化既有的功能,增加在地生態保育及文化工程的參與,我們相信,台灣的鄉村一定會需要一個功能如此完備的農會。
專業熱情的農會人
如同前面所描述的台灣農會,受到農民的依附、消費者的信賴、政府的倚重,她所扮演的角色將會非常吃重;相對的,身為一位農會人的壓力也自然增加。長期與我農會同仁接觸,對於他們純樸、樂觀的共通性格有一些觀察,但是未來的台灣農會將需要因應整體環境的變遷而調整步伐,未來的鄉村發展也將是數位的與平衡的趨勢,對於農會人的人格特質自然會有不同的要求。
熱情應該是我農會人最需要增加的人格特質,長年在鄉村服務的同仁,欠缺因工作變化所帶來的壓力,日復一日的固定上班模式,慣性的應對進退導致對本身工作、對農會使命的缺乏熱情。當然農會有責任去創造一個公平、快樂的上班環境,但是我們仍盼望所有同仁,明天一早上班,對著你所碰到的第一位同事、第一位顧客,面帶微笑,大聲的說出「你早!」。
專業與認真,是農會人應該具備的第二個人格特質,只有專業的知識與智慧,才能贏得農民與顧客的尊重。而認真的投入工作更會獲得顧客的信任,這些特質的培養都需要組織與個人的努力,我們深信「天底下沒有一樣東西,是不勞而獲而真正貴重的東西」,未來的台灣的鄉村一定需要農會,未來的台灣農會一定需要你,讓我們一起攜手前進吧!(摘錄自農訓雜誌172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