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2010年推動發展校外農業體驗教學計畫」的第三次專家顧問會議中,與會者在論辯過程激盪出了一些火花,而這些火花無關好壞、並無對錯,正如同我們在觀察孩子一般,他們沒有優點,沒有缺點,只有特點。我們都期盼這些論辯的學習與火花能吸引農業界與教育界更多矚目的眼光,投射到小朋友的身上;投射到「校外農業體驗」的核心價值上。


       在針對教案撰寫與學習單設計的許多討論後,景文科技大學的 顏建賢 教授提出了「自然形成教案」的看法。他以許多的研究證實,從小缺乏與動植物接觸的小朋友,在成年後較容易有暴力傾向,所以他認為應該讓小朋友從小學習對生命的尊重與對自然的感動。


       正如同「共享自然的喜悅」一書的譯者方潔玫所說的:台灣的教育向來倚重單向的口頭闡述,以達成灌輸知識目的。我們在戶外郊遊時,常常會看到熱心的父母,沿途提醒孩子某個植物、昆蟲的名字,它的某個部位的功能又是如何如何等等,不時還要考問一番,看看孩子記得了沒有。坊間更不乏這種充實自然知識的雜誌、書籍、影音媒體。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孩子在記憶一些個別的、珍奇的、片段的自然知識上都有很好的表現,但是他們和自然接觸的機會很少,對自然並沒有強烈的好奇心。而台灣的成人社會對自然環境的態度更是以功利、掠奪為主,遠甚於愛惜和維護的心。這種以灌輸知識為重的教學方式,實在很令人憂心,因為此種方式在激發人享受自然之樂、愛惜自然之心上是完全無效的。


       余麗娜也在「與孩子分享自然」一書的序言中提到:「知識是重要的,但是知識下面應該有親身體驗的情感為基礎。有了情感的依據,我們對環境產生的使命感,對自然許下的承諾,才能生根,有所行動,而不會游走、萎縮。」。還記得我的童年時光都是在故鄉白河度過,一條小溪,魚蝦無數;一片山丘,遊戲無數。生命中許多歡樂時光與美好回憶都是在台灣鄉村生活中的精采片段,如同前述兩本書的作者柯內爾所說的,人們並非對自然缺乏誠意,而是缺少體驗自然之美與奧妙所應具備的某些能力,他相信,這種從大自然汲取靈感或啟示的能力,人人都可以培養,其形式不拘,在美國大峽谷很好,在自家後院那株毫不起眼的櫟樹下也未嘗不可。


       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各國政府無不專注於綠色經濟的推動,企圖以此來解決同時面對的地球暖化、高失業率與貧富差距擴大等三大難題。而台灣的農漁會在苦思自己困境的同時,也不應遺忘自己的使命與存在的價值,如同漢寶德所說的:「美感之產生有兩個條件,其一是發自內心的需求,其二是環境中美的事物,這兩者都來自大自然。」。農漁會應該致力於維護台灣自然之美;更應致力於填補台灣人心靈中對自然之美的強烈需求,至少,讓我們向下紮根,從對小朋友的體驗自然做起,在鄉間,在海邊,點點滴滴的付出,台灣將因您而改變。(本文將刊載於247期農訓雜誌)


PS.這個廣告片很有意思http://www.youtube.com/watch?v=ayTnynojdtE


當年炫蜂台北二團的白狼也軋了一角,就是最後那一位,鏡頭最多最長的那位美女,也是台灣之光吧!我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reire1961 的頭像
    freire1961

    我與台灣的農漁會

    freire19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