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的員工會議裡,我們邀請了瑞穗加納納部落的顏嘉成與大王菜舖子的王福裕來到農訓協會跟同仁們說故事。說一個屬於花蓮農漁村的故事,故事裡有農漁民的改變與收穫,有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奉獻,這些故事正生靈活現的在東台灣的農漁村上演著,一齣又一齣,一幕接一幕。
而電視裡的陳文茜正播報著駭人的數據:「根據法國科學家的研究指出,歐洲孩童的罹癌率每30年增加1.1%,而其主要原因來自於農藥的過量使用。」,為了滿足超過70億的地球人口生活所需,世界各國無奈的複製「單一作物,大量生產」的錯誤發展方向,而農藥與化肥就成了不可避免之惡。正如同吳永志醫師在《讓食物與運動成為你的健康良藥》一書中所提到的:「神為人類始祖亞當所預備的生活環境是天天:呼吸的空氣是含有百分之三十八的氧氣;喝的水是純天然無污染的活水;吃的是全天然無農藥的蔬菜、水果、五榖和豆類。」而反觀現代人「所呼吸的空氣只有不到18%的氧氣,有些大城市甚至只有12%以下的氧氣,所喝的水是由污水經過處理後的自來水,吃的是人工製造出來沒有營養的食物,是煎炸炒烤燒的有毒食物和含有種種化學劑、防腐劑、調味劑的假食物(artifact),不是真食物(foods);是只能飽腹卻無法供應營養給身體的食物!」
對於身處困境的都會人而言,臺灣的農漁村正是健康良藥的處方箋,而臺灣的農漁會更應扮演扭轉世人自傳統的「疾病科學」到「健康科學」的關鍵角色。就像現代醫學之父Hippocrates所說的:「讓你的食物成為你的藥,你的藥就是你每天吃的食物。」,農漁會為臺灣最重要的農民組織,應該協助農漁民生養與行銷健康的農漁產品,進一步指導消費者如何正確選購與烹調在地當季的食材,正如同《識食》的作者朱慧芳所說的:「『識食』就是清楚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從哪裡來、怎麼生產、如何料理、可以怎麼吃、吃下去之後對身體是負擔還是養份。飲食具有意識,食物便有了意義,不光只是填飽肚子。當你『識食』,就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建立起專屬於你的食物主張,很自然的去尋找自己身體需要的食物。」,而農漁會正是應該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
下一階段農漁會應該接續扮演的任務就是「教導世人怎麼吃飯」,因為大部分的人是不懂得怎麼吃飯的。正如同法國梅村的一行禪師所指導的「正念進食」一樣,楊定一博士在《真原醫》一書中同樣提到:「在安靜的環境下,緩慢進食,周遭不要有太多會分心的事物,讓自己專注品味每次的咀嚼與吞嚥。狼吞虎嚥或緊張進食,會讓我們在不經意中吞下過多食物。最好能夠仔細品嚐食物的每一部分,好好享用每一口,專注在品質之上。」
臺灣的農漁村除了純淨的水、新鮮的空氣與充足的陽光外,還有篤實誠懇的農漁民加上一群移居山林的小農照護者,如果能夠配合農漁會的在地資源,似乎就會像楊定一所描述的「具備上述耕作的條件,耕地自然處於一片和諧的量子諧振,種出來的蔬果,具有完整的營養素和最旺盛的生命力,自然能帶給食用者足夠的營養與能量。」,而這一畝如同修行道場般的「耕地」或許就在臺灣的某一個角落,靜靜的等候您的到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