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逛了幾遍書局;跑了幾家農會,在書局中我嗅到了台灣農業的變遷與機會;在農村裏卻依然感受到務農的辛酸與無奈。


      我喜歡看書,也喜歡逛書局,從最近的出版品中發現到兩個主要趨勢。第一個是如楊定一的《真原醫》與吳永志的《讓食物與運動成為你的健康良藥》等強調以「健康科學」取代「疾病科學」的書籍;第二個趨勢則是如朱慧芳的《識食》與Michael Pollan的《雜食者的兩難》等鼓勵消費者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食物主張,並進一步了解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到底從那裡來的訴求。這兩類書籍在書局中從一本、兩本已發展成一整個專櫃,就連阿寶發行多年的《女農討山誌》與


Kristin Kimball所寫的務農與愛情爆笑大喜劇《我的耕食生活》新舊雜陳,一併佔據了書局的主要空間,可以想見它一定有人買,可以想見這個議題已經引起多數台灣消費者的關心。


      我們不禁思索著在這麼多消費者關注下的台灣農業,經營起來為何依然如此吃力?是否大家老生常談的農民年齡偏高、農產品欠缺議價能力抑或是靠天吃飯的無力感等答案,就能夠解答多數人共同的疑惑。幾年的農會訪視經驗的歸納下,我們覺得要幫助農民必須有健全的農會,而一家健全的農會則必須要有機能完備的供運銷體系。無論你是都會型或鄉村型的農會,供銷部同仁都應該以「組織內部創業家」的精神出發,正如同韋萊控股集團的喬瑟夫‧普魯墨利執行長所說的:「我只問一個問題,告訴我,你對什麼事情充滿熱情?」。


      在多次農會訪談中,我們了解了問題的無窮與資源的有限,也聽到了部分原因或者又可稱之為藉口。我想引用Hugh MacLeod在《EVIL PLANS》一書中提到的創業成功因素,它包括產品要好、故事獨一無二、擁有熱情與權威感、持之以恆、主題要集中、以自己的聲音說話、當家作主,最後一個,也是我想特別提出來與供銷部同仁分享的就是「一開始時身無分文」,作者認為「有時,欠缺資金的窘境,卻是一項很確實的利多。」,或許把自己當成一個一無所有的創業家,你的觀點與勇氣都會變得不一樣。


      在《精實創業》一書中Eric Ries也特別介紹美國INTUIT公司的內部創業個案,「你們有沒有從別處請來超級創業明星相助?沒有,這個團隊是在INTUIT內部自行組成的;是否經常遭遇企業創新殺手─管理高層─的干預?不但沒有,公司的執行贊助人甚至還成立『自由之島』鼓勵實驗;團隊是否有眾多的成員、預算和行銷經費?也沒有,這個團隊一開始只有小貓五隻。」,這樣的故事或許可以給供銷部夥伴一點鼓舞一些省思。


      正如同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所說的:「執行長不可能知道一切事情,但卻可以增加事情的價值。」影響農漁會內部創業成敗與否的關鍵性人物還是總幹事,也就像史考特‧庫克所言:「發展這些測試系統是管理高層的責任,這些系統必須經由公司領導人之手植入公司,如此一來,領導人的角色不再只是扮演凱撒大帝,動動大拇指批准或否決員工的點子這麼簡單,而是親自把新文化和新制度帶進公司,讓工作團隊配合實驗系統的速度進行創新。」


      很喜歡Hugh MacLeod的那一句:「至少我試過了。那你呢?」,是您嗎?或許您就是台灣第一家鼓勵內部創業的農漁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reire1961 的頭像
    freire1961

    我與台灣的農漁會

    freire19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